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30    次浏览
媒体关注:南昌日报3版头条 10月14日,南昌日报3版头条以《非遗传承接地气文化惠民到实处》为题,报道我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全文摘录如下。非遗传承接地气 文化惠民到实处东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踏上可持续传承之路李旸 黄甜 记者 庄艳“妈妈,这面墙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啊?”“这是东湖区非遗展馆的俚语墙,墙上的字就是我们南昌的方言”……周末一大早,家住紫金城小区的刘晓红便带着七岁的儿子来到东湖区文化活动中心非遗展厅参观。“现在的文化活动中心‘高大上’,专门设有非遗展览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南昌方言、赣发绣、瓷板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末就带着孩子来感受下我们南昌的文化。”刘晓红如是说。进入三楼大厅,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南昌俚语墙,再往里走便可看到赣发绣、瓷板画等非遗展厅……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年底,东湖区在新落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内专门设置了非遗展览厅,便于前来参观的市民进一步了解、领略南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从橱窗展示中走出来,走向大众。非遗推广工程只是东湖区注重文化内涵和品质建设,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湖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强化整体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传承之路,为推进文化兴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新内涵、增添新动力。“我屋里有杂麻鸭,隔壁有杂麻鹅,不是麻鸭咬麻鹅,就是麻鹅咬麻鸭……”一段南昌俚语,一个诙谐故事,9月24日晚,“贵林社老茶馆”的本土相声在东湖区文化传承中心正式演出。至此,小筱贵林万新明终于为一直处于“漂泊”状态的筱贵林谐谑故事找到了“家”。2008年,筱贵林谐谑故事就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初,在东湖区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万新明成立了贵林社,每周六晚在南昌剧场免费为市民演出,2013年又转至八一公园百花大舞台每周六或周日晚举办演出,至今已有百余场。“在搬进传承中心前,我们基本上就是四处流浪,没有固定表演场所。”万新明告诉记者,现在搬进传承中心,有200多平方米的表演场地,真是很“恰噶”!正是有了这个免费固定的场地,才真正让筱贵林谐谑故事有了传承、展示平台。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其背后蕴含着文化多样性的精髓。为保护传承南昌方言,东湖区与贵林社在位于环湖路的东湖区原文化馆五楼建立了南昌方言保护传承基地,成立南昌方言研究工作室,同时又通过对东湖区原文化馆进行改造,全新打造“贵林社老茶馆”惠民剧场。去年,原东湖区文化馆以老馆搬迁为契机,由东湖区政府出资,依托原建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项目业态,变身为东湖文化传承中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原本,我们是计划对这栋楼进行招商引资,预计一年光租金收益就可以达两百万元。但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区里毅然决定将这栋楼打造成文化传承中心,让非遗代代相传。”原东湖区文化馆馆长舒筱玲介绍道。据悉,该传承中心以“传承·创新·创业”为理念,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挖掘传统文化项目,撬动南昌民间文化资本,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保护的传承中心,助力东湖“南昌文化标志区”建设。其中五楼为南昌方言传承基地,依托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打造“贵林社老茶馆”惠民剧场;六楼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发绣传承人陶永红,打造集保护、传承、培训于一体的江西省赣发绣非遗展示馆;七至八楼为东湖区南昌瓷板画培训中心、南昌市东湖区残联瓷板画培训基地,依托南昌瓷板画研究培训中心,打造首个南昌市城区培训分支。建立东湖区文化传承中心,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使“非遗文化”在交流中传承,在沟通中保护……东湖区因地制宜,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积极扶持传承人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下一步,该区将积极着手建立非遗文创区,以“手创江西”为核心抓手,以传承保护为切入点,推动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进行有益开发,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